专业文库

混凝土质量教训后续20例!每一个都是干货!

发布日期:2018-11-28   浏览次数:

混凝土质量教训后续20例!每一个都是干货!

 

1 原材料质量和管理



 

[实例1] 砂中含有大块的泥块和卵石。

在某工地泵送施工时发现泵车下料斗上有较多大块鹅卵石和泥块。

原因分析:砂场供应河砂在抽砂时筛网破损,抽料口插入太深,将河床底部的大块石头和泥团抽到砂中。

纠正措施:砂场应定期检查抽砂机筛网是否破损,公司砂石进料口及主机楼待料槽应加装隔栅,防止杂物进入混凝土。

[实例2] 碎石含泥量超标。

雨天后所进碎石含泥量超过1%,造成混凝土需水量增大,混凝土强度下降。

原因分析:下雨后碎石破碎过程含大量砂土,振动筛分时无法分离干净。

纠正措施:在上料码头增加冲水设备,将含泥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不合格碎石严禁进仓。

[实例3] 粉煤灰、矿渣质量不合格。

公司采购F类一级灰,进厂时细度、需水量比和烧失量等指标偶尔达不到要求;采购的S95级磨细矿粉,7天和28天活性指标偶尔达不到要求,但检测周期长。

原因分析:电厂燃煤质量出现波动,粉煤灰分选设备出现故障,引起质量波动;矿渣来源不稳定,比表面积偏小。

纠正措施:每车粉煤灰和矿渣粉进厂后应检查细度或需水量比合格才能入库。每车检测矿渣比表面积≥400㎡/kg合格才能进库,定期到供应厂抽样。

[实例4] 水泥、粉煤灰和矿粉等粉状物进仓前须经筛网过滤。

主机楼操作员反映螺运机被杂物卡住,造成电机烧毁。

原因分析:散装物料进仓时,含有铁钉、钢球等球磨机中杂物,卡入螺运机间隙。

纠正措施:所有进料管口前加装φ10mm孔径的筛网,防止大块杂物进入罐中。

[实例5] 原材料混仓。

某工程供应过程现场质检员发现混凝土粘性差,颜色偏白,经快速检测强度明显偏低,对已浇注的混凝土清理干净重新浇注。

原因分析:供应商驾驶员不熟悉公司管道布置情况,接错管口,将粉煤灰错打入水泥罐中。

纠正措施:所有粉料罐口必须加锁,标识清楚,材料员加强各材料库的巡查监督。

2 生产过程管理



 

[实例6] 外加剂浓度不均匀,造成部分混凝土缓凝。

某日浇筑某工地14层墙柱、15层梁板混凝土时,出现坍落度偏大,初凝时间超过20小时现象。

原因分析:减水剂罐搅拌器故障,造成减水剂密度不均匀,储罐下部减水剂密度偏大,凝结时间过长。

纠正措施:减水剂必须定时搅拌均匀,材料员应加强巡察,如出现搅拌器停转,应立即报修。

[实例7] 砂石仓未及时进料,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

某日凌晨5:00供应地下室底板承台混凝土时,两台拖泵同时堵管。

原因分析:碎石进料不及时,碎石仓料位偏低,造成堵管。

纠正措施:加强空中料仓和进料巡查,进料装载机应及时上料,空中砂石料仓必须保持满仓。夜间技术值班、材料员和调度长必须每两小时检查材料进料情况和砂石质量。

[实例8] 粉煤灰和矿渣粉小计量出现大误差。

某日粉煤灰和矿渣计量秤出现超量情况,单盘计量误差大于2%

原因分析:螺运机转速太快,造成落差过大,部分冲量无法记录。

纠正措施:由设备部改变螺运机齿轮箱变速比,在螺运机和称量斗间加装闸阀,控制材料落差。

[实例9] 量差

某工地投诉量差,按图纸计算量与实际浇筑数量相差超过国家标准范围。

原因分析:计算配合比表观密度时只按实际表观密度计量,未乘密实系数。

纠正措施:生产配合比密度应按混凝土试验所测的表观密度乘以混凝土密实系数(一般取1.01)确定。每班每台机应抽查三车过磅复核,防止计量失控。

3 运输和泵送管理



 

[实例10] 泵送爆管堵管。

1)某工地泵送混凝土结束,清洗混凝土管道时,采用气洗方式,由于压力过大导致泵管管壁破裂,造成工人受伤。

原因分析:泵车自备水箱水量不足,采用水洗方式无法全部将混凝土洗出,而采用气洗方式,气洗压力是水洗压力的3倍,接在尾部的泵管管壁较薄,无法承受气洗压力而破裂,造成混凝土飞出伤人。

纠正措施:严格限制气洗方式,禁用薄旧泵管。泵管出口处的软管数量不能超过两条且弯折不宜超过90度。洗泵的水由搅拌车专门从搅拌站装满运送到现场使用。加强人员安全操作培训

2)某工地施工十五层柱墙时,泵送时润管的水和砂浆都未能泵出,造成已发货混凝土全部退车。

原因分析:在施工十四层梁板结束后,拖泵切割环漏水严重,用水洗方式无法洗出全部混凝土,残留部分混凝土和水泥袋在管道中。

纠正措施:定期检查和更换切割环等易损配件。洗管时应先将布料杆折除分开清洗,洗管完毕必须检查水泥袋已洗出,接管前必须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4 现场施工管理



 

[实例11] 柱子拆模脱皮。

11月份某厂房一层柱施工后拆除模板,发现柱子表面混凝土脱落。

原因分析:11月份遇气温骤降,混凝土凝结时间偏长,拆模时间太早,造成表面脱层。

纠正措施:经常关注天气预报,遇天气降温时,应调整外加剂配方中缓凝成分,避免凝结时间太长。

[实例12] 混凝土路面起壳,裂缝。

某日施工市政道路抗折4.5MPa,割缝一侧出现数条细长裂缝。某工地施工路面时,上部混凝土起壳,而下部混凝土还未硬化。

原因分析:路面施工完毕,割缝时间太晚,将表面已硬化的混凝土拉裂。混凝土凝结时间偏长,而表面未覆盖和浇水。

纠正措施:注意施工抹面养护,切缝时间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切割,混凝土凝结时间不宜过长。

[实例13] 地面的面层起粉。

某工地施工地下室面层C20混凝土,表面出现起粉现象。

原因分析:施工单位下达任务单为地下室找平层,未说明为车库耐磨地坪,配合比中掺粉煤灰占胶结材15%,出现粉煤灰上浮现象。

纠正措施:由施工方在生产计划和任务单下达时写清浇筑部位,对该部位配合比宜掺粉煤灰掺量小于8%。

[实例14] 水下桩施工堵管、断桩。

水下桩施工时,由于等尾数时间长、路况差造成陷车,又无法及时施救,泵车故障未及时更换或钢筋笼卡住导管造成断桩。

原因分析:水下桩施工时,必须保证连续浇灌,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和中断时间太长。

纠正措施:水下桩施工必须准备充足车辆,泵车设备完好,保证连续供应,并制定应急措施,防止设备故障时造成断桩。

[实例15] 桩基混凝土强度偏低。

某工地施工时,由于泵车堵管时正下暴雨,造成桩内流入大量雨水,桩基抽芯强度偏低,而标准养护试件强度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该桩为人工挖孔桩,芯样上部和中部强度合格,下部偏低,应是桩内有积水未抽干净造成水灰比偏大,强度降低。

纠正措施:供应人工挖孔桩时,应检查桩底水是否抽干,下暴雨时尽量避免施工桩基。

[实例16] 同条件试件强度不合格。

某工程一层夹层墙柱同条件试件抗压强度C35,标准养护试件强度符合要求,而同条件养护试件只达到85%。

原因分析:冬季施工的现场同条件养护试件在未达到600℃·天时就送检,而造成强度偏低。

纠正措施:要求工地加强同条件养护试件管理,记录每天平均温度和累计温度,到达要求时才能送检。

[实例17] 楼板裂缝与养护。

某工地18层梁板C30泵送混凝土,出现表面塑性裂缝。

原因分析:当空气湿度<100%,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就会产生干缩。在浇注完混凝土后,施工人员未及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面和覆盖,并浇水养护,且外界天气炎热,高层风速很大,造成混凝土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纠正措施:加强对施工单位宣贯,针对施工班组要求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抹压,消除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尽早浇水或喷雾养护防止表面干缩,并应履盖塑料薄膜或养护毯。有条件的施工单位可搭挡风墙或遮阳篷,做好保温保湿工作。

[实例18] 外墙裂缝。

某工程地下室外墙强度等级C40P10泵送施工,拆模后一个月内多条竖向贯穿裂缝,位于柱侧一米、跨中部位及开口部位下方。

原因分析:检查外墙水平筋间距达200mm,拆模后长期曝露于空气中,未及时做防水和回填。

纠正措施:墙体易于出现竖向收缩裂缝,水平筋间距宜小于150mm,墙体中部和端部300~400mm范围内水平筋间距宜为50~100mm,墙体与柱子连接部位宜插入1500~2000mm、φ8~10mm加强筋,插入柱子200~300mm,插入边墙1200~1600mm;结构开口部位、变截面部位和出入口部位适量增加附加筋。墙体拆模后不易养护,应采用花管喷淋保持湿度,减少混凝土收缩,并尽快做防水和回填工作。

[实例19] 地梁承台沉缩。

某工地的地梁出现沿钢筋方向沉缩裂缝。

原因分析:施工过程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坍落度较大,浇注后砂石等骨料密度较大的材料向下迁移,遇到钢筋阻隔,就会沿钢筋走向产生裂缝。

纠正措施: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大,浇注完毕用振捣棒振捣后,在初凝前一小时左右应再次振捣并抹平。

[实例20] 柱底烂根出现蜂窝麻面。

某工程浇筑一层柱非泵送C30混凝土,拆模后在柱子底部和边角出现蜂窝麻面。

原因分析:柱子高度超过4米,钢筋较密,混凝土从顶部灌注时产生离析。

纠正措施:要求施工单位先浇筑同强度等级的砂浆垫底,然后浇筑混凝土,配合比砂率宜适当增加。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11月28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