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正式发布,住建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建筑垃圾资源化装备“利器”

发布日期:2017-12-17   浏览次数: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正式发布,住建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建筑垃圾资源化装备“利器”

  

10月25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组织和指导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以下简称“2017版”)正式发布。2017版包括10个大项、107项技术,其中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等4项技术名列其中。

据了解,此次修订,对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防灾减灾、建筑节能等“十三五”重点领域的技术进行了升级更新。加强了建筑业重点、热点领域的技术应用,尤其是突出了装配式建筑、抗震、节能、信息化等热点领域和前沿技术。突出了工程应用的通用性与行业覆盖面,总体以建筑工程应用为主,适当考虑交通、市政等其他领域的需求。每项技术具有适用性、成熟性与可推广性的特点,力求全面反映现阶段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2017版的颁布对解决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创新动力不足、新技术应用不足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全面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加快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建造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引。

与2010版相比,2017版主要有3个方面的变化:

1.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注重跟进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等相关需求。

2.加强建筑业重点、热点领域的技术应用,尤其是突出了装配式建筑、抗震、节能、信息化等热点领域和前沿技术,新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章节,“绿色施工技术”中新增施工噪声控制技术、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利用、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及量化评价等8项新技术。

3.全面升级、优化基础性技术。对旧版重新梳理、吐故纳新,删减、归并54项,更新升级24项,新增53项,其中对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机电安装、模板脚手架等技术均进行了大幅更新和补充。

与建筑垃圾相关的4项技术:

1.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

科学合理地利用建筑废弃物回收生产的再生骨料以制备再生骨料混凝土,一直是世界各国致力研究的方向,日本等国家已经基本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随着我国环境压力严峻、建材资源面临日益紧张的局势,如何寻求可用的非常规骨料作为工程建设混凝土用骨料的有效补充已迫在眉睫,再生骨料成为可行选择之一。该技术包括再生骨料质量控制技术和再生骨料普通混凝土配制技术。

2. 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建筑垃圾减量化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新技术、精细化施工和标准化施工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建筑垃圾就近处置、回收直接利用或加工处理后再利用。对于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主要措施为:实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堆放;碎石类、粉类的建筑垃圾进行级配后用作基坑肥槽、路基的回填材料;采用移动式快速加工机械,将废旧砖瓦、废旧混凝土就地分拣、粉碎、分级,变为可再生骨料。可回收的建筑垃圾主要有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砌块碎块,废旧木材、钢筋余料、塑料等。

3.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

指在建筑物内部或外墙外部设置封闭的大直径管道,将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沿着管道靠重力自由下落,通过减速门对垃圾进行减速,最后落入专用垃圾箱内进行处理。垃圾运输管道主要由楼层垃圾入口、主管道、减速门、垃圾出口、专用垃圾箱、管道与结构连接件等主要构件组成,可以将该管道直接固定到施工建筑的梁、柱、墙体等主要构件上,安装灵活,可多次周转使用。

4.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指高度集成射频识别(RFID)、车牌识别(VLPR)、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讯等技术,针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综合监管的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申报、识别、计量、运输、处置、结算、统计分析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为过程监管及环保政策研究提供详实的分析数据,有效推动建筑垃圾的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建筑垃圾管理的水平。

据悉,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将“组织建筑业10项新技术修订,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作为2016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于2016年3月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的数十位专家,通过广泛调查、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建筑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归纳总结近几年的先进适用技术,对2010年版进行全面修订,历时一年半完成2017版编写。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12月17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