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福建省长汀县实施废弃矿山复绿工程

发布日期:2016-02-19   浏览次数:

  福建省长汀县实施废弃矿山复绿工程
 

10月16日,记者从福建省龙岩市区驱车100千米,再次来到长汀县河田镇村马坑村。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只见远方山峦纵横交错,树木郁郁葱葱;近处,人工栽植的杜英、木荷、枫树等长势良好。陪同记者采访的长汀县国土资源局地勘地环股股长陈秋介绍说:“这里原先是废弃矿山,3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曾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5%。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长汀县积极进行科学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万亩减少到2012年45万亩。

据长汀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曹秋林介绍,2012年以来,长汀县国土资源部门主动融入长汀生态示范县建设,聘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对全县废弃矿山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同时,长汀县做好项目立项协调工作,开展专业技术指导,配合项目所在乡镇集中打击无证非法采矿行为,把“矿山复绿”与“青山挂白”治理作为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群众对废弃矿山进行土地复垦。

在河田镇游坊村崩岗治理工程示范点,记者看到经过治理的山坡已看不到裸露在外的崩岗,通过“削、降、治、稳”等措施,崩岗区变成了层层梯田,栽满了杨梅树,杨梅树下还套种了大豆、金银花等季节性作物。

曹秋林说,这是龙岩市国土资源局挂职河田镇党委副书记于斌博士带领当地科研团队今年实施的一个项目。该项目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截至10月16日已投入资金76万元,实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106亩,采用机械整理梯田17.7亩,回填客土1270立方米,砌排水沟340米,修筑挡土墙200米、拦渣坝1个,砌筑20余立方米沉淀池1个;播种草籽50千克,贴草皮6000余平方米,种植马尾松3000株,栽种杜英、杨梅等4150株。“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游坊村大排石料矿山土质酸性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通过后期补植、抚育和追肥等措施,矿区植被基本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陈秋指着“杨梅树梯田”介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汀县鼓励乡镇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对崩塌严重、危害性大、靠公路较近的崩岗区,采取降坡、治坡、稳坡的方法,把崩岗开发成耕地。经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联合验收后,县里按新增耕地每亩给予2万元补助。2012年1月~2015年9月,长汀县各乡镇共实施崩岗区土地整治项目2704亩,新增耕地1210亩。

记者边听边看,来到相邻的长汀县三洲镇罗地村,在该村废弃矿区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只见10多名当地村民有的在砌筑挡土墙,有的在抬石块,有的在搅拌水泥。村民傅炳生告诉记者,他是这个工程的负责人,该项目共分4个标段,这个工程自今年3月份开工以来已砌筑挡土墙2600多立方米,今年11月底可竣工验收,现在每天有七八十人在4个标段施工。

“政府出钱帮我们修路,筑挡土墙,又植树造林。经过治理后,这里再也不会塌方了。以前这里有人盗采稀土,破坏山体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我们村有300多亩耕地被山上流下的泥土覆盖了。现在好了,山上栽种了那么多树苗,又砌筑了挡土墙,再也不用担心山体塌方和水土流失了。”正在砌筑挡土墙的一位村民大声说。

2012年1月~2015年9月,长汀县共投入9000万元专项整治资金,先后对河田等9个乡镇的6250亩废弃矿区实施复绿工程,种植杜英、木荷、黄栾树等36万株,撒播草籽2.7吨,种植草皮150亩。如今,该县植被覆盖率达81%,长汀百姓圆了绿色生态梦。(来源:中国矿业报)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6年02月19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